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仪式观后感
2025-09-25当《保卫黄河》的雄浑旋律响彻天安门广场,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以史诗般的叙事架构,完成了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对话。这场国家盛典既是对3500万英烈用生命铸就的伟大胜利的崇高礼赞——他们中有在淞沪会战死守四行仓库的“八百壮士”,有在平型关打破日军不败神话的八路军战士,有驾驶战机与敌同归于尽的空军英烈;更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立体见证。铁甲洪流与铿锵步伐将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当代意象:99A主战坦克履带碾过长安街的震动,恰似当年八路军兵工厂锻造武器的铿锵;数字化合成旅的电子沙盘推演,延续着抗日根据地“地道战”的智慧传承。当三军仪仗队护卫着布满弹孔的抗战军旗通过观礼台,和平年代的观众得以通过这面见证过台儿庄硝烟、经历过百团大战洗礼的战旗,真切体悟那段血色岁月的厚重。
阅兵式上,静止的军阵如山岳般巍然矗立——每个受阅士兵挺立的脊梁,都是人民军队“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”纪律传统的现代表达;流动的方阵似江河般气势磅礴——装备方队行进时掀起的猎猎雄风,与当年百姓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的洪流遥相呼应。当歼-20战机群以“雁阵”队形撕裂云层,其尾迹云勾勒出的弧线,恰与1945年延安庆祝胜利时放飞的信鸽轨迹重合;东风导弹阵列反射的晨光,与抗战时期兵工战士淬火锻刀迸溅的火星交相辉映。这些现代化国防装备不仅是军事科技的飞跃,更是“宁死不屈”抗战精神的时代延续:隐形战机涂层下的复合材质,传承着“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”的决绝;卫星导航系统的毫米级精度,延续着“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”的执着。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,让“铭记历史、开创未来”的命题在每个观礼者心中激荡起深沉回响——老战士颤抖的军礼与少先队员高举的鲜花,在同一个镜头里完成了精神的传承。
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,本次阅兵最深刻的价值在于实现了抗战精神的创造性转化。徒步方阵毫米不差的精准步幅,让人想起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用脚步丈量太行山的坚韧;数字化作战单元展现的科技强军成果,延续着“没有枪没有炮,敌人给我们造”的中心思想。那些令抗战老兵潸然泪下的复原场景——比如由百名军校学员组成的“狼牙山五壮士”造型方阵,那些使少年儿童自发立正的英模方队——比如由抗疫英雄与抗洪模范混编的“新时代先锋”方队,共同印证着永恒的真理:真正的胜利不仅存在于历史档案,更流淌在民族血脉之中。当智能无人战车方队与骡马化民兵复原方阵交替行进,当电子对抗部队的频谱仪与当年地下党使用的发报机在展示台并列,构成的是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——先烈们用血肉守护的山河,正由我们用5G网络构建的数字长城、用量子计算加密的信息盾牌来捍卫。受阅官兵“请党放心”的铮铮誓言,与八十年前“保卫黄河”的怒吼形成跨越时空的和声,在新时代奏响“盛世如你所愿,吾辈接续奋斗”的壮美乐章——这乐章里有辽宁舰甲板上的起飞哨音,也有贵州“天眼”接收的宇宙电波,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交响。